用好农产品期货助力龙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
利用期货工具助力龙江县域经济腾飞
黑龙江,这片沃土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,粮食产量连年稳居全国首位。在这繁荣的背后,大连商品交易所始终心系龙江发展,积极助力其成为国家粮食的压舱石,为普惠金融贡献良多。在大商所的鼎力支持下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深入学习并运用期货工具,地方政府也愈加重视期货市场,将其视为应对市场风险、保障农民收益的重要工具,为龙江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以青冈县为例,这里地处松辽流域黑土带的核心区域,玉米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,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七成以上。如何稳定玉米价格,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,是当地政府及农户们关注的焦点。幸运的是,一些如黑龙江源发粮食物流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,已经熟练地将期货工具融入现货经营中,为农户们带来了稳收增收的保障。
源发物流的总经理刘勇深谙期货市场的魅力。在他看来,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十分重要。公司已经成为大商所玉米交割库和产融基地,对玉米期货价格的研究和分析早已成为公司经营的重要环节。这些来自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,帮助公司更好地制定采销决策,为未来的市场走势提供有力的参考。
对于农户来说,了解期货同样重要。刘勇提到,很多农户种植技术高超,但在面对市场时却常常感到迷茫。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市场走势,规避风险,青冈县正在推广“期货+定制”的模式。
以南岗村农户姚玉柱为例,他在新粮上市后对春节前的行情持看涨态度,但又担心价格下跌影响收益。这时,刘勇结合期货市场信息,研判后市可能向下,为他提供了一份保值溢价合同,成功帮助他提前锁定售价。
这份合同是“期货+定制”模式的一种体现。签订合同时,玉米现货价格为0.96元/斤,源发物流在给予姚玉柱保底收购价0.93元/斤的基础上,承诺超过0.96元/斤的红利全部补贴给他。去年秋收后,玉米现货价格一路走低,但姚玉柱依然能以0.93元/斤的售价结算粮款,成功增收20万元。
“期货+定制”模式包括两种典型方式:定制锁价保收和保底溢价促收。前者是企业结合农民种植成本、期货价格等信息向农户预报一口价收购价格,双方签订远期购销合同,锁定种植利润;后者则是企业根据期货价格确定远期购销价格,并购买看涨期权以应对价格上涨风险。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农民规避了跌价损失,还能让他们享受到价格上涨的红利。
直观来看,“期货+定制”让农户卖粮卖得更高价,让企业买得更便宜。刘勇分析了其好处:延伸了售粮时限、增加了售粮渠道、帮助农户了解市场信息、锁定收益助力扩大再生产。此外,“期货+定制”还依托农产品期货交割库,发挥龙头企业的联农带农作用,连接农户、合作社和企业共同探索推进,合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有效应对粮食价格波动影响。青冈县政府对此给予了充分认可,并积极推广这一模式。
通过这种方式,期货市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共同推动龙江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这不仅是现代金融与传统农业的完美融合,更是助力乡村振兴、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。**桦川模式护航县域农业,开创“保险+期货”新时代**
在松花江下游南岸的肥沃土地上,桦川县以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积极的创新实践,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典范。面对粮食价格波动的挑战,桦川县政府积极探索新思路,从2016年开始尝试“保险+期货”模式,至今已走过了8个年头。
2019年,桦川县遭遇内涝灾害,但得益于“保险+期货”,337户脱贫户获得了总计466万元的赔付款,有效防止了因灾返贫。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桦川县赢得了“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”,还形成了独特的“桦川模式”,实现了从零星试点到县域全覆盖、从保价格到保收入、从保费交易所补贴到多方共担的有效转变。
2022年,该模式得到了大商所和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,农户只需自缴约20%的保费,即可获得产量和价格两端的收益保障。近年来,桦川县还不断优化升级项目模式,引入基差收购环节,为农户提供种植收益确定、粮食销路确定的保障,增强了生产稳定性,提高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。
累计投入资金2741万元的“保险+期货”,为桦川县农民带来了1.19亿元的赔付。未来,桦川县将继续深化与大商所等金融机构的合作,全力推进“保险+期货”实践,努力拓展试点品种,为农业发展插上金融的翅膀。
在黑龙江,因“保险+期货”受益的县域不止桦川一个。海伦市作为“中国优质大豆之乡”,在面临国产大豆量增价减的局面时,同样通过“保险+期货”找到了稳定农户收益的良方。2019年,海伦市在大商所的支持下,成功开展了县域覆盖的“保险+期货”大豆收入险项目,使23784户农户获得了高额赔付款。这一项目不仅助力海伦市成功脱贫摘帽,也获得了省政府的高度评价。
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唐启军与海伦市的结缘,便是因推广“保险+期货”而来。在持续用心的交流中,村民逐渐接受并认可了这一新型金融工具,海伦市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现代金融农业之路。如今,期货知识培训班仍在继续,为农民提供更多了解和参与期货的机会。
桦川与海伦的成功实践,展示了“保险+期货”在农业领域的巨大潜力。未来,随着更多县域的加入和政策的支持,“保险+期货”必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,为农民稳定收益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。**项目概况与成就**
这个项目规模庞大且错综复杂,涉及的工作细致入微。令人瞩目的是,面对超过2万名投保户,赔付流程顺利进行,没有出现任何纠纷,真正实现了为民造福的承诺。这一切的成果,唐启军先生深感自豪和成就感满满。这样的成绩只是一个缩影。自2017年起,海伦市每年都推出“保险+期货”项目,有效落地生根。海伦市政府更是连年出资支持商业性项目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,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。这使得海伦成为金融服务农业发展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典范城市。“保险+期货”与海伦大豆一样,逐渐受到大众的广泛认知和认可。
**“保险+期货”在龙江地区的蓬勃发展**
回溯至2016年,龙江大地上的“保险+期货”模式已经遍地开花。仅大商所在黑龙江支持的此类项目就有110个,累计赔付超过4亿元,为十余万户农户带来期货市场的温暖关怀。从单纯的保价格逐步进化到保收入,进而引入银行和企业提供信贷和售粮服务,“保险+期货”在黑龙江持续升级完善,并为更多期货助农模式提供了启示和借鉴。今年四月,全国首单“玉米低温气象指数保险+衍生品”项目在巴彦县和尚志市成功落地出单,这一创新举措可有效弥补因“倒春寒”带来的损失,标志着“气象+衍生品”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首次应用,开创了帮助农户应对气象灾害的新路径。
**期货助力农业企业蓬勃发展**
期货的“雨露”不仅滋养了种植主体,也润泽了黑龙江的农业企业。至2023年底,黑龙江地区已有大商所豆一、玉米等四个品种的交割库三十九个,农产品交割库数量位居全国前列。此外,“企业风险管理计划”等项目的落地,使得期现结合之风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企业参与期货交易交割,更吸引了一大批南方粮食龙头企业来此投资兴业。随着企业越来越熟练地运用期货工具于现货经营,黑龙江在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道路上步伐稳健,为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、大企业、大产业的后盾日益坚固。不过也要提醒广大投资者一句: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。